顯示具有 練腦袋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練腦袋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07年6月26日 星期二

試讀本

書市的低糜, 逼的各出版社不得不想方設法來引起讀者的注意, 進而讓讀者願意掏錢把書買回去。當傳統的折扣戰已經玩到爛, 讀者再也沒有特別的感覺,或是當其他出版社以書海策略霸住書店平台時, 如何讓某一本書突破重圍, 獲得青睞? 最近文學出版社流行的做法是: 製作試讀本
放在網路上的書籍試讀章節, 多的超乎想像, 至少它的製作成本, 僅限於網頁的重新排版, 但是也有不少出版社印製精美的試讀本, 供人取閱, 這樣的行銷成本, 保守估計應該也要花個10x5000=5萬元吧
但是, 印刷精美的試讀本, 真的可以增加銷售嗎?
我的看法是: 試讀本確實可以讓書本擁有較多的曝光度, 就好像先送出去許多螞蟻雄兵先遣部隊一樣, 送到哪裡撒到哪裡, 至於看到的人喜不喜歡, 會不會多看兩眼, 則又是另一個關卡了。
如果書名及文案下得好, 節錄出來的試讀章節也挑得好, 應該有機會吸引衝動購買的讀者。但話說回來, 也有可能適得其反, 原本光書名會被吸引去的讀者, 試讀了之後, 發現不合胃口, 就決定「一定不會買它」, 這個可能性也是十分大的。
當然, 也別那麼悲觀, 還有一群比較盲目的讀者, 購買書的判斷力或許是依據「這本書有沒有名」、「某某朋友有提到這本書」...之類的較「盲從」的理由, 再加上看到出版社大費周章地印製這樣的試讀本, 便理所當然的認為這本書一定是本「好書」, 而買回家供奉起來, 我相信這樣的人也是有的吧~(啊! 我對人性, 真是沒有太高的評價啊~)
如果是我, 我大概寧願把這樣的行銷費用花在其他的方法上吧!

2007年6月22日 星期五

圖庫的市場

跟四周的人MSN, 幾乎認識的每一個人, 都會使用表情符號來取代一些文字, 不論是5年級還是6年級生 (我的MSN通訊名單中, 好像沒有七年級生?) , 年紀愈輕的, 大概用的愈凶, 把一些文字都取代成圖形, 閱讀起來幾乎無法辨識, 而一般的人, 則是少數幾個字用圖形, 特殊意義的詞才用圖形表示。
不過這讓我深深體會到圖形的魅力, 只要是在電腦平台上, 能輕易使用圖像的介面, 一定會招來大量的使用者, 或是有能力或善於運用圖形的人, 必是令人羨慕的一群, 也容易獲得大眾的注目。
從這個基礎, 不禁讓我想到:

  1. 圖形的來源
  2. 圖庫有沒有市場
  3. 大家喜愛自行繪圖嗎
  4. 照片是不是另一個取代的途徑?
我相信90%以上的人, 是沒有自行繪圖的能力, 可以的話, 應該都是依賴不知哪裡來的免費圖形, 或是圖庫, 最多則是用自己拍的照片, 因此, 如果有一個「免費」的各種圖庫資源, 一定會獲得大家的喜愛。若以free pictures搜尋Google, 確實可以找到不少royal-free的照片, 但若是插畫, 則還未看到完全免費的。
另一個想法是, 圖庫交換網, 有貢獻合法圖庫的人, 即可取用相等數量的網友圖形, 無法貢獻圖庫的人, 便須支付些微的使用費。積少成多, 或許有利可圖。這個想法比較困難的點是, 如何識別圖庫的合法性。
網路上有不少的圖庫供應網站, 價錢從便宜到貴都有, 對於專業設計運用來說, 確實有其必要性, 但要做到能獲利, 必須有龐大的供應量, 以及不差的品質甚至是獨特風格的內容, 才能獲得大家的青睞。
為什麼沒有類似YouTube or Flickr的圖庫網站呢?

2007年6月11日 星期一

紙本書與電子書的未來

看了老貓的不可能的電子書商業模式一文,很好奇,這個神奇的「台灣數位出版聯盟籌備會」是個怎麼樣的單位?顯然經費是由國家而來,但到底真的是在做事,還是只是另一個DCI?
先不管這個神奇的單位,電子書的未來,已經吵吵嚷嚷了許多年,國家花四億的經費來推動這件事,以這樣的做法,真的有意義嗎?
數位化這種東西,缺的還是「人使用的意願」
大陸的電子書所謂的比台灣蓬勃,我覺得還是有其背景的,因為大陸的「電子書」,只要你知道去哪裡找,基本上花費很有限,廠商基本上也是做無本生意,在供需的運轉下,想以最少的代價看到想要的內容,便不會去挑剔電子書是否易讀或是只能在電腦上看。但這並不表示這些讀者,第一選擇是挑目前所謂的「電子書」。
所以,若要電子書能真的成為「可用」的有價商品,我認為還是取決於讀者要花多少代價才能讀得到電子書,以及讀起來到底方不方便,硬體沒有譜,現在來談以哪一種格式呈現,好像還是太早了一點吧!

2007年6月4日 星期一

「郝Style」的出版私房經驗

今天同事傳了這篇《「郝Style」的出版私房經驗》文章分享給大家,其中有幾個論點,我是心有所感:

很多人說我出書眼光精準,才不是,明明我做了很多「飛蛾撲火」的賠錢書。當然,我會想打全壘 打,但我不會指望自己每一次都打全壘打,就像一個打者維持正常的打擊率就好,如果打十次,維持了三成的打擊率,就已經是很了不起的結果了,十本書裡面有三 本暢銷,就該要很高興了。總不能因為怕賠錢,就不出書了,就好像怕打擊率下滑,乾脆不上場打擊,那連比賽都沒有了。
確實,沒有人能百分之百預見暢銷書,尤其在現在這個多樣化的時代,各式各樣的刺激,讓讀者的注意力東游西漂,不是重口味,很難一下子就惹人注意。到底怎麼樣的書,可以引起較多人的青睞,真的只能事後孔明。但是,我比較在意的點是,多出書就一定能提高打擊率嗎?只要碰運氣就行了嗎?
一定不是的,只是這個分際會落在哪裡,恐怕就是編輯的獨門絶活了,一定有什麼因素,決定了打擊率的高與低,而我,也是一直希望我的編輯們,擁有這樣的vision,能把當初看中這本書時所擁有的感動,明明白白的呈現給讀者,但單是要做好這點,或許沒有好幾年的功力,是做不透轍的!
另一點,郝稱出版為「手工業」,所以他還是會親自經手幾本書,以保留手感。
出版畢竟是個手工業,只做管理工作遠離第一線會脫節,所以要練一練手感。
這一點跟我先前還是想自己經手一些書的感受是很接近的,不過我純粹只是很想自己把某些書照我的構想好好的出版,而不是走了樣,但,可惜的是,事與願違,我現在每天接觸的只是沒文化的生意經,這兩點要並存真的很難嗎?像我這樣生疏了「手感」,是否也會影響我的選書判斷?
我想,這沒有對錯,只有選擇,重點是,我要如何選擇對我而言是重要的事?

2006年12月15日 星期五

知識無價,書籍也"無價"No-price

今天苦思成長策略的同時,突然腦中閃起一個念頭, 出版這個行業既然如此艱辛,不知道哪一年會被網路這條巨龍消滅,是否,有一天,要妄想從印刷書籍中取得足以生存的利潤,已變成痴人說夢,就好像雜誌若拿掉廣告收入,是不足以支撐自己的狀況一樣。那麼書籍,在利潤不斷壓縮下,知識的取得又相形容易的環境下,要靠什麼維生呢?
我相信短期內,紙本書是不可能不見的,就像報紙與雜誌,有著一定的必要性,但讀者願意支付的成本,已經低到不是「薄利多銷」就可以過得去的,此時,必定得靠另一種共生體來獲利。
這樣的情形,可能不是明年就會發生,但,或許在不久的將來,那麼,什麼才是適合的共生體呢?
我能不能在2007年就來試試看呢?

2006年12月7日 星期四

IT圖書在零售市場的機會

從老闆逼問為什麼圖書業績表現太差,到自己去檢視實際的銷售YOY,
沒錯,確實不甚理想。倒不是說先前一直沒發現成績不好,不如說,
我已全面認輸,覺得反正能做到的就是這樣,IT的書市就是這樣。

出版這個行業,真的已經日薄西山了嗎?
從種種跡象看來確實危機重重

  • 書店不斷打折扣戰,壓縮出版社利潤
  • 看書人口減少,買書人口也減少
  • 網路提供的資訊,讓工具書的生存空間變小
  • 紙價不停飆漲,印量降低,單位成本相對變高
  • 經濟不景氣,作者們紛紛努力接case養活自己,沒空寫書,因為投資報酬率太低了
  • 簡體書入侵,價格只剩一半,冷門的題目也大有人做,眼看著把長尾的那一段也吃掉了
  • ....
我大概還可以舉更多的例子,但是否危機就是轉機呢?我該如何在大環境整個改變之前就找到不同的藍海,或是不同的獲利操作模式呢?
目前想到能做的:
  • 從主題下手,下手要快,大膽嘗試
  • 多與博客來合作、on-line多多曝光
  • 找名人寫、找社區leader背書
  • 團購

2006年12月5日 星期二

書名的威力

做IT書也做了10年,其實應該來個10年感言,但是,老實說,愈做愈覺得自己渺小
看好的書,如果名字沒取好,有時會落得孤芳自賞
明明覺得平平的書,有時卻也跌破眼睛的好
你永遠不知道暢銷書會埋藏在什麼下面,有一天突然露出臉來讓你嚇一跳

話雖如此,最近的心得是,書名實在太重要了
對啦,老生常談,誰不知道書名重要啊,
但,到底好的書名可以加持到什麼程度,不好的書名,又會如何影響一本好書?
什麼是好的書名,什麼又是差的書名?

好的書名,套句井狩春男在《這書要賣100萬本》裡所寫的:

編輯要製作出『讀者只看一眼標題就想一睹為快』的書來!
暢銷書的標題有一種傾向:不使用艱澀的字眼、態度積極、只看標題即能達到目標、選題極端等。或者製造些「不知道這個常識委實丟人現眼」的壓力。
我們的書,手札,我覺得十分不妥,果然,成績就很抱歉,完全要靠副標來點出其特色。
《如何設計好網站-Don't Make me think》,嗯,成績亮麗,跟著也把另一本內容不那麼出色的書,也一併拉抬了起來,可喜可賀。

由此可見,人們選書是多麼的直接啊~

這個道理雖然很簡單,但執行起來,真的落實的好的出版社,我覺得也沒幾個
除了觀念正確外,還要考驗編輯的人生歷練與文字素養
這也是為什麼,一天到晚我還得跟編輯奮戰書名哪~

Harry

Harry

亭妤

亭妤